市社會主義學院黨建引領教育幫扶成...
2021-01-13中共中央印發《中國共產黨統一戰線...
2021-01-07廣州市社會主義學院審計整改情況報...
2021-01-07馬衛平帶隊赴海珠區昌崗街道調研探...
2021-01-06廣州市社會主義學院召開年度工作務...
2021-01-05廣州市社會主義學院舉行消防應急演...
2021-01-04工會活動出新出彩 不忘初心攜手前...
2020-12-29廣州市社會主義學院積極開展消防宣...
2020-12-23市社會主義學院黨組傳達學習市委十...
2020-12-18廣州市社會主義學院(廣州中華文化...
2020-12-07
第一期
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協商民主規則體系的思考 羅振建 林華山(05)
統一戰線人才教育培養主陣地
社會主義學院的新定位、新使命 徐 軍(12)
馬克思主義理論專業學風建設初探 苗楨輝(17)
紅色資源的利用和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思考 常 勝 閏婉榮(20)
中美大使級會談中的臺灣問題 劉凌斌(25)
民進黨新潮流系的“臺獨“理念 吳陳舒(32)
淺析臺灣之檢察制度
以王全平關說案為線索 黃繼朝(38)
中華文化在東南亞華族社會的傳承
特點、推力及其影響 程曉勇(44)
“荔灣模式”:再造政務服務中心的實踐路徑 王楨楨(50)
來穗人員公共服務均等化問題研究 何熾權 郭惠華(55)
中國的庫茲涅茨曲線
基于地區基尼系數的分析 許建鋒(60)
新常態背景下政府生態職能轉變研究 劉和健(66)
行政審批局與行政服務中心:共性與差異爭鳴 楊偉偉(70)
孫中山與南京臨時政府治理體系的法治框架及其啟示 王業興(76)
試論抗戰時期海外華人華僑對中共領導的廣東抗戰作出的歷史貢獻 陳雷剛(81)
論南路革命精神之特性
兼與紅船精神、井岡山精神、延安精神、西柏坡精神比較 高良堅(87)
開羅會議前后美國遠東戰略視野中的中國戰場 陳永祥 何少偉 李文光(91)
議題設置論閾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播心理策略 王 浩(98)
饒宗頤先生《談李蕓甫的家世》一文補正 孔令彬(102)
第二期
我國開展公共外交的華僑華人作用研究 廖小健(05)
女性參政視角看臺灣地區 2016 選舉 林小芳(12)
自我異化的揚棄之路
從異化勞動到私有財產的積極揚棄 孫全勝(17)
鄉村協商民主建設初探
基于提高農村扶貧實效的視域 許奕鋒(23)
十八大以來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研究綜述 全 忠 解紅暉(26)
新媒體代表人士統戰工作的若干思考
以湖南省為例 劉亮紅(31)
不同維度劃分下的中間階層與社會低層的媒介接觸和使用比較 曾凡斌(34)
重構香港良好政治生態的思考與建議 桂漢良(43)
香港青年政治傾向問題研究 曹碗茜(49)
尹仲容與臺灣經濟起飛 吳 強(54)
"一帶一路”建設背景下廣州開展華僑華人統戰工作的思考 陳瑞娟(60)
現階段我國勞動關系:新變化與應對 姚邁新(64)
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社會法治心理研究 李 萍(70)
城市治安重點地區長效治理機制建設淺析 劉火燕 彭 霄(74)
中國共產黨在現代化進程中的社會性功能分析 霍 沛(79)
譚平山與早期中國共青團的關系淺議
基于廣東團的考察 黎抒屏 張 琳(84)
社會主義學院在統一戰線智庫體系中的作用 陳 莊(89)
基于勝任力理論構建基層黨員干部培訓模型 劉文佳(93)
論人才培養戰略之"勇毅”維度 湯文平(97)
"知恥而不為”的邏輯式微 張樹俊(101)
第三期
從黨章發展史觀察民主黨派指導思想的變化 崔 玨(05)
我國政黨協商民主保障機制的邏輯構成與內需分析 孟鳳英(10)
多黨合作制度與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的歷史探究和政治價值 李際衛(16)
提高民主黨派參與政黨協商組織化水平的意義與路徑 胡芬芳(22)
香港非法“占中”事件后的冷思考 徐曉迪(27)
民進黨2016年“大選”中的青年策略及其影響 李仕燕(31)
臺灣地區政黨政治之獨特性
以“解嚴”后臺灣的社會分歧為分析基礎 鄧 婧(37)
臺灣利益集團的結構與功能研究 趙 凱(44)
簡論邵友濂治臺 方圣華(48)
十六大以來黨的農民土地權益保護政策演化研究 趙翠萍 張李敏(53)
政協委員參與社會治理創新研究 梁曉宇(59)
孫中山逝世前夕的報訊與政情 莊澤晞(64)
孫中山國民會議主張的反響與啟示
對1924——1925年間報刊輿論的考察 李 源(68)
統一戰線與依法治國若干問題研究 楊松才(72)
新媒體時代統戰工作芻議 李 妍(77)
中國共產黨結合重大事件提升民族凝聚力經驗探微
以應對特大自然災害為例 王高賀(80)
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一條重要途徑
關于加強探索中國社會主義辯證發展問題的思考 張先賢(85)
何挺穎為“三灣改編”所作出的歷史性貢獻 常 勝 閏婉榮(91)
1946年廣東省參議會參議員選舉述論 劉裕強(96)
高校宗教熱與思想政治教育現狀的對比與分析
基于對全國1200名大學生的實證調查 梁健惠(100)
第四期
從混合制話語體系看爭取中國多黨合作制度的國際話語權 羅振建(05)
人民政協民主監督反饋機制建設研究 李 罡(14)
論外籍華人參政議政制度的構建 馮澤華(23)
臺灣“大選” 后崛起的第三大黨“時代力量” 發展態勢分析 孫 璇(29)
孫中山以黨治國思想評述 徐劍鋒(35)
共產黨人對孫中山《建國方略》的踐行
以新中國鐵路建設為例 潘 健(42)
孫中山與中共三大 李 超(48)
民主黨派的旗幟,中華民族的脊梁
兼評《鄧演達與農工黨》 劉延壽(54)
廣東省農民協會的創辦及彭湃的貢獻 孟育東(59)
試論抗戰時期廖承志在香港領導的創辦報刊活動及歷史功績 陳雷剛(64)
廣州青年創業環境研究 李春麗(70)
青年知識分子內化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實證分析
以廣州市為例 管小青(76)
新形勢下推進高校統戰工作的現實路徑 徐佩瑛(83)
“再現歷史”:品鑒湖南社會千年畫卷 張 望(87)
如何辯證看待我國宗教的社會作用 劉福軍(92)
“互聯網+ ” 模式下加強高校教工黨支部凝聚力建設研究 李文紅(97)
版權所有 ? 廣州市社會主義學院 粵ICP備12077726號-2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