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期
試論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邏輯起點 史成虎(05)
新時代 新矛盾與新治理 余 喜 ( 11)
把握新時代 踏上新征程
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張志湘(15)
社會主要矛盾轉化與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的戰略選擇 王 超(19)
中國夢視域下的習近平強軍思想
從理論、歷史與發展三個維度的理解 李思聰( 24)
關于中國革命統一戰線發源地的若干問題 黃振位(29)
廣州與中共統戰政策的形成
從馬林兩次廣川之行淺析 吳敏娜(33)
孫中山:中國統一戰線的先行者 徐映奇(38)
“廣州與中國統一戰線”學術研討會綜述 研討會會務組(42)
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中國民族主義思潮 董 楠(47)
紅軍長征時期黨的宗教政策 曾友和(54)
論習仲勛民族區域自治思想的“共治”特征 黎海波(59)
共同使命 共享成果與共創復興
中共十九大報告對兩岸人員交流發展的啟示 李仕痰(63)
兩岸關系新態勢下做好對臺宣傳工作的思考 劉凌斌(69)
臺灣政治民主化中的民粹主義及其成因探析 文兆壁(76)
論港澳青年服兵役制度的基本原則 馮澤華(84)
雷州青年同志社成立時間考析:基于黃學增的視角
陳國威(89)廣州十三行“德源行”史料之新發現 邢思琳(96)
政治文化對國家認同影響之分析 袁曉威 黃政宗(103)
新生代農民工的政治參與:困境與多視角策略 姚邁新(108)
第二期
黨的十九大精神與新時代統一戰線
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統一戰線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新要求 李小寧(05)
“五一口號”與新政協運動的重要意義 崔 玨(12)
“五一口號”與“四個自信”的初步形成 徐映奇(15)
試析“五一口號”發布后民革的歷史性轉變 李 玲(18)
不忘政黨建制初心, 始終堅持和不斷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 王 浩(21)
大道之行,人心所向:從1948年報刊輿論中看中國民眾的政治選擇 李 源(24)
中共中央“五一口號”與當代中國多黨合作制度的建立 張師平 杜建中(27)
關于依靠黨的基層組織加強新的社會階層人士統戰工 作的探索與思考
以湖北得偉君尚律師事務所為例 武漢市社會主義學院課題組(32)
從十九大涉臺政策展望兩岸關系發展前景 何達鶯 吳 宜(36)
民進黨分離主義路線及其兩岸政策的策略與演化趨勢 孫 璇(42)
增強中國籍港澳居民國家認同的路徑設計 黃文婷 馮澤華(48)
“一帶一路”建設與香港青年統戰工作研究 陳瑞娟(54)
中國僑務公共外交研究述評 陳 浩(59)
從歐州連番恐襲事件看十九大后“平安廣州”的建設 楊曉杰(67)
智慧城市視角下的協同治理 陳 偉 彭 波 何華兵(72)
財權的分割:魏晉南北朝至北宋中央“度支”官的演變 陳 蕓(78)
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歷史遺跡與當代廣州歷史文化名城建設 孟育東(84)
同治年間的廣州教育及影響 周曉楠(88)
如何讓西方受眾更好理韶認同中華民族的價值理念和 思維方式
以對外文化交流為例 韓景云(93)
應對高校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缺失問題的思考 陳 良(98)
我國與越南投資貿易法律制度比較研究 趙全英(102)
綠色金融:全球化趨勢下的區域經濟新增長點
以廣川市花都區為例 孫紅英(108)
第三期
改革四十年的法治變遷:過程與前景 田飛龍(05)
“五一口號“對中國政治發展道路的歷史意義 馮穎紅(16)
關于民主黨派響應“五一口號”的幾個問題 肖承翌(20)
民革與新舊政協運動 李穗梅(25)
大數據時代參政黨建設的創新與思考 王彩玲(33)
在新時代更好發揮新型政黨制度的功能 黃 玉(37)
不忘初心堅定我國新型政黨制度自信 李偉娟(39)
伊斯蘭教中國化的廣東特色淺議 張志湘(43)
城中村民間信仰研究
基于邕江沿岸5個行政村的祠廟群觀察 潘宏紋(45)
統戰工作向商會組織有效覆蓋研究
以東莞為例 劉晉飛(50)
法治視域下新的社會階層人十統戰工作研究 隋永舜(56)
廣州科技園區非公企業黨建工作研究 劉 強(61)
從“鏡像”到“重塑”:港臺青年社會運動的特征與對策 徐曉迪(65)
“一帶一路”倡議視角下的港澳臺僑商科青年學生領袖培養機制研究 呂慶文 呂紅軍(75)
孫中山對于人的政治價值的思考 陳 堯 胡慧蓮(79)
第一次國共合作期間農講所的創辦 柯楚彬(84)
清廣東巡撫王來任展界與名宦祭祀研究 李沛琦(89)
當前我國農民會議型參政的基本現狀與影響因素
基于全國3844位農民數據的回歸分析 方 帥(95)
當前國際形勢與中美大國關系新變化 郭建鑫(102)
論鄧小平外交思想的現實意義 梁 宇 楊守明(105)
淺議”兩會”期間新當選領導人就職宣誓的意義 張先賢(111)
第四期
習仲勛與國有企業改革 傅玉能 邱麗燕(05)
回顧改革開放 40 年深圳經濟社會的發展 張慧君(10)
毛澤東統一戰線思想的理論基礎、實踐發展及當代啟示 許 嘩 張 潞(14)
新時代正確處理統一戰線一致性和多樣性關系的實踐路徑分析 韓 攷 高曉?。?/span>20)
黨外知識分子思想政治工作針對性和實效性研究
以湖北省三級社院相關班次培訓為例 武漢市社會主義學院課題組(24)
新社會階層人十參政議政能力建設探析 張海霞(32)
新時代我國政黨協商的理論依據與世界意義 孟鳳英 王 娟(36)
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的天然優勢
兼論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的文化、理論基礎 王加利(40)
制度化視角下的人民政協民主監督現狀、問題與優化 王 雄(44)
馬克思在猶太人問題上對鮑威爾思想的揚棄 趙 會(51)
習仲勛主政廣東期間的民族宗教工作思想與實踐 蔣國棟 寇曉東(58)
臺灣地區在安全領域的國際參與及其前景 林中威(63)
民進黨“正國會”派系的發展演變及其影響分析 吳陳舒(71)
臺灣地區參加世界衛生大會的控制機制研究 全雙雙(77)
“三大法寶”:也談當前對臺青年世代工作 潘 越(84)
南京臨時政府財政考察
以財政總長陳錦濤為視角 董鵬飛(90)
中共三大與黃埔軍校 前旅湘(97)
鄉村振興戰略下深化粵臺農業合作的思考 伍曉軍(101)
韶讀修昔底德的《伯羅奔尼撒戰爭史》
對當前中美國際關系的思考 陳舒遲(106)
版權所有 ? 廣州市社會主義學院 粵ICP備12077726號-2 |